在线客服
全国交通违章查询

热门车险资讯

  • 1
  • 2


汽车安全气囊如何保平安

  • 时间:2008-08-12
  • 文章来源:
  • 【字体:  

如今汽车安全气囊已经被世界所有的主流汽车公司接受,成为不可或缺的汽车安全设备。这项发明的专利虽然是早在上世纪中的事,但它真正得到推广却迟至上世纪80年代,德国奔驰汽车首先开始大规模装备起安全气囊,而1989年美国有关机构要求汽车必须安装安全气囊,标志着这一设备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普及。虽然以美日为代表的“大安全气囊派”与欧洲为代表的“小安全气囊派”在设计安全理念上有所不同,但它对于汽车安全的贡献应该是大家所公认的。

基本运行原理

在现代汽车上,往往安装了不止一个的安全气囊,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气囊安装在方向盘上,目标是为了保证司机的安全。另外在前后排乘员的前面、车门上以及座椅靠背上还会装备着其它的安全气囊。

作为一个安全系统,安全气囊一般是由传感器(sensor)、电控单元(ECU)、气体发生器(inflator)、气囊(airbag)、续流器(clockspring)等组成。当车辆发生碰撞等事故时,传感器感受到撞击力量的强度,并将感受到的信号传送到控制器,控制器接收传感器的信号并进行处理,当它判断有必要打开气囊进行防护时,立即发出点火信号以触发气体发生器,气体发生器接收到点火信号后,迅速点燃固态燃料并产生气体向气囊充气,使气囊迅速膨胀,气囊容量约为50~90升,所用的气体多是安全阻燃的氮气或一氧化碳。

人们所见到的气囊是用尼龙制成,厚度约为0.45mm。为了保证气囊的气密性,在其内表面涂复薄薄一层合成橡胶或硅橡胶。在气囊的内表面固定有专门的带子,这些带子在气囊充气时能使其保持一定形状。气囊侧面设有许多孔,这些孔用来快速从气囊中排出气体,以防止人们被气囊夹住而受伤。为避免气囊因长期叠置而成硬块,在气囊内部覆盖一层特殊的材料,它可使气囊的有效使用期达到10-15年。这里提醒大家注意,只要仪表盘上的安全气囊指示灯或故障灯未亮,就证明气囊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。

在实际的案例当中,一旦汽车发生猛烈的碰撞,安全气囊就会瞬间“爆发”出来,垫在司机、乘客与汽车方向盘、挡风玻璃以及其它突出的硬物之间,防止其头部和胸部等脆弱部位因撞击受伤。

实际使用效果

有证据表明,早期的汽车安全气囊在技术上并不稳定,经常在不该打开的情况下打开导致人员受伤。此后多年在技术上的改进,使得目前的安全气囊不会过于敏感,但如何恰当地控制气囊的爆出依然是一个比较难以掌握的问题。

传感器是控制气囊打开的关键,往往在车头的不同位置装置了一组传感器以感知外力的冲击程度,这套系统针对来自前方撞击的处理比较有效,而实际生活中对于侧面与后面的撞击反应就比较难以掌握。如今电脑技术越来越发达,对于车内乘客的监控也纳入气囊是否启动的考虑范畴,如前座是否有人、是否使用了安全带等,让安全气囊系统的运作更加合理,但如何应对复杂情况依然是该系统面临的一大难题。

在有关气囊的各种测试中,往往使用比较标准的“模拟人”,如今的一些研究证实,安全气囊对于身高约1.6米-1.7米的人的保护作用最为有效,但对身高低于1.5米或高于1.9米的人来说,其保护就难免会出现疏漏。有关的设计机构其实也开始注意到不同身材人的不同保护问题,只是在技术上改进也不是容易的事。

不少专家认为汽车的安全系统应该是一个整体,以欧洲专家为代表的一些人倾向于使用比较小尺寸的安全气囊,并配合安全带一同使用,甚至有专家认为在发生碰撞事故时,安全带起到的保护作用为90%,加上安全气囊后能够增加到95%。更有人质疑安全气囊爆出后,使得司机无法驾御汽车,而现代汽车的主动安全设施往往因此也无法发挥作用。总之,如今的汽车上各种安全设施越来越多,专家越来越倾向于将它们作为同一个系统综合起来协调防护,这样自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国内案例的启示

近几年来,由于安全气囊而产生的事故以及随之而来纠纷在国内并不少见,从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3种:

1、对于汽车安全缺乏常识。如驾车不系安全带、儿童单独坐车或者由大人抱着坐在前座,类似的情况下安全气囊爆出,确实有可能对人员造成不小的伤害。在不系安全带的状况下,安全气囊不但不能对乘员起到保护作用,还会对乘员有严重的杀伤力,足以给人造成重创。尤其是儿童因为身高的因素没有在安全气囊考虑的范围里面,除了因为安全气囊的冲击力以外,往往还有被窒息的危险。

2、因为撞击部位的原因安全气囊没有打开。车辆如果发生侧面或者后面的碰撞,作为安全气囊的传感系统的反应确实不如正面碰撞来得迅速准确,而一些并没有发生碰撞但安全气囊突然爆出的事件也往往与在“坏路”上行驶有关。

3、不明原因的安全气囊爆出或者未爆出事件。由于安全气囊的质量标准难以界定,所以这类的问题往往成为行内专家研究的课题,难以很快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。因此,消费者还是应该努力主动避免事故的发生,而不能过于依靠事后的被动防护。

来源:《新闻晨报》


打印此文 】【 收藏此文 】【 关闭窗口

车险相关知识